|
|
会 长 | 王 韶 |
轮值主席 |
|
常务副会长 |
夏海钧(中国恒大地产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副主席、总裁) 莫 斌 (碧桂园控股有限公司集团总裁及执行董事) 朱荣斌(阳光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长兼总裁) 林 峰 (越秀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越秀地产总经理) 张 俊 (中国奥园商业地产集团总裁) 陈 茵 (珠海华发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、总裁) 刘 臻 (广州富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、华南区总经理) 麦 帆 (佳兆业集团(深圳)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集团控股总裁) 李升阳(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公司总经理)
陈水茂(广州市敏捷投资有限公司常务副总裁) 刘黎斌(平安不动产有限公司广州分公司总经理) 刘光金(东莞市三正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)
曹志伟(广州新城市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) |
副 会 长 (按姓氏 笔画排列) |
王 丹(深圳世联行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地区总经理) 王安泉(江门市蓬江区锦富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) 王海洋(雅居乐地产置业有限公司总裁) 王燕凤(东莞市富盈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经理) 毛文斌(广州市湖品房地产有限公司(龙湖地产广州公司)总经理) 邓亚宁(茂名市宏丰长湖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) 付熙嵬(中海发展(广州)有限公司总经理) 邝绍荣(广东翔顺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副总裁) 皮勇军(上海蓝城置业有限公司华南事业部总经理) 邢 燕(中国联通有限公司广东省分公司企业战略客户部总经理) 吕 文(佛山市东建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) 刘守和(河源市华达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) 刘远炳(美林基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) 刘 昉(隆生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) 刘绍生(宜华地产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长) 刘 煜(广州旭辉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) 阮灿华(清远市恒福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) 纪建德(龙光地产控股有限公司执行董事、副总裁) 张 宾(广州招商房地产有限公司招商蛇口华南区域总经理) 陈文华(广东坤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) 陈 俐(广东能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) 陈富东(广东富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) 林汉波(珠海诚丰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) 罗文强(佛山北大资源地产有限公司总裁) 郑少初(韶关市富康物业有限公司总经理) 单 文(星河地产集团华南区域常务副总裁) 钟振强(广东宏远集团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) 段维立(广州金科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华南区域董事长) 姜忠民(绿地香港湾区公司绿地香港助理总裁兼湾区公司副总经理) 袁 俊(广东保利城市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) 莫浩然(广州汇美发展有限公司总裁) 顾继伟(广东中梁汇置业有限公司南方大区总裁) 徐学文(广东祥利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总裁) 徐 珺(广州市方圆房地产发展有限公司集团执行总裁、广州公司总裁) 高 原(广州市金岳置业有限公司(易居企业集团 )副总裁) 黄少媚(新世界(中国)地产投资有限公司副行政总裁) 黄书平(深圳融创房地产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、广深区域公司总裁) 黄婉茹(广东联泰房地产有限公司常务副主席、深圳联泰董事) 黄锦华(广东万象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) 黄韶海(福晟集团集团执行总裁、广州福晟董事长) 梁志旺(开平市瑞丰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) 鲁君驷(格力地产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裁) 谢宇晗(合富辉煌(中国)房地产顾问有限公司董事、合富研究院院长) 谢跃辉(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肇庆百花园有限公司董事长) 蔡鸿文(广东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有限公司董事长、总经理) 广州颐和发展集团有限公司 路劲地产广州公司 美的置业集团有限公司
|
监 事 长 |
陈国辉 监事:张彬洪 李小楠 王楚焊 冯锦麟 |
秘 书 长 | 常可 |
商务洽谈:黄先生 86-20-87382426 刘先生 86-20-87376855
展商服务:刘先生 86-20-87376855 媒体联络: 86-20-61205968
传真:86-20-87376847 珠三角房博会交流群:239583153
■价格因素并非买房决策的唯一考量。“去库存”不能光靠降低购房成本,还要着力提高居住的含金量,跳出“就楼市调楼市”,打好“政策预期”这张牌
为了进城做点小买卖,前年,堂弟在老家县城火车站旁买了一套带门脸的房子。可两年下来生意冷清,失望之余,全家到北京打工,挤在没暖气的棚户房里。最近,他正打算卖了老家的房子改善生活时,忽然传来消息:国家规划中的高铁在县里开发区设站。“就在我家附近!”一家人又憧憬起来。
“在哪儿买房,你得看国家的政策、规划。高铁站一修,一准儿热闹繁华,生活方便、生意好做。要尽快赚钱,趁房价没大涨再买一套!”
堂弟这番话,代表了很多潜在购房者的想法。
今年以来,去库存相关政策密集出台。继2月初降低非限购城市首付比例后,财政部等三部门日前又发文调整房地产交易环节税收。山东、江西、甘肃、海南等20多个省份的100多个城市密集出招,从供需两端“去库存”:有的地方推进异地贷款、提高贷款额度、延长贷款年限,有的地方把住房公积金制度覆盖到新市民群体,还有的地方对农民进城购房给予契税补贴、规费减免、贷款贴息等“优惠”……
从实践看,这些降低购房成本的招数,对于刺激住房消费发挥了一定作用。但在很多地方,市场的兴奋劲儿来得快,去得也快。原因很简单,在去库存压力最大的三四线城市,眼下大量的空置住房都建在交通不方便、产业不配套、公共服务不到位的地方,房子的实用性很差。由于社区缺乏配套,居民出门没车、买菜没店,生活很不方便。如此,户型再好、折扣再诱人,对消费型购房者来说,虽然购房成本节省了不少,但“幸福指数”大打折扣。投资型购房者也发愁:投资后房子有价无市,购房资金将周转不畅,有沉淀乃至缩水的风险。
有观点认为,先用户籍改革、降税减费等办法吸引购房者,把房子卖出去,再提高产城融合能力,提升公共服务水平,完善社区配套,让居民“扎下根”。这显然有悖常理,老百姓攒一笔房款不容易,常常是耗尽两三代人的积蓄,透支二三十年的消费,大多数人买房都是为了自住,谁家不是看准了再出手呢?
何谓“看准了”?用堂弟的话说,就是“政策和规划要稳、准、狠”,针对以往人们持币观望的症结,给百姓明确的、生活质量会改善的预期。
比如,政府早点公布以重要交通枢纽为中心的卫星城镇的规划,明确城市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,增强对区域中心城市产业转移的吸纳能力和对疏散人口的吸附能力,同时能吸引既想进城又不想远离乡土的农村购房者。大城市的教育资源均等化改革要拿出时间表,给“热点学区”的房价降降温,同时也帮“边缘学区”的房产交易加加油,有的大城市各城区房价相差十几倍,不是房子本身质量差别大,而是教育、医疗等公共资源失衡使然。还要尽快明确养老、医疗等补贴跟着“人头”走的政策,使居民跨城乡、跨区域安家时不再有“报销医药费、领养老金不方便”的顾虑。此外,对于已经建起来的“荒城”“鬼城”,相关管理部门要帮忙接担子、解扣子,出面协调、布局其周边产业发展,特别是利用当前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契机,引入大型劳动密集型生产项目;当地政府也要“修好路、种好树”,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大企业团购……虽然有些政策无法即刻落地,但只要政府给出明确详细、一言九鼎的“行军图”“时间表”,吃了定心丸的购房者自然愿意出手,生怕错过时机。
从经济学的角度看,价格因素并非购买决策的唯一考量。“去库存”不能光靠降低购房成本,还要着力提升“居住”本身的含金量。含金量怎么来?就是跳出“就楼市调楼市”的圈圈,以更开阔的思路,打好“政策预期”这张牌,让人们不仅买得起,也能住得好。(曲哲涵)